網頁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地理101 – 3.11地震七週年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發生9.1級大地震,為日本有記錄以來第一個9級以上的地震。這場地震造成超過一萬五千人死亡,一百二十多棟建築物損毀亦帶來不少二次災害,迄今仍然有約七萬名受影響的災民無法重返家園。


這場大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相撞所累積的壓力所引發的。震央位於日本仙台市以東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為24公里。由於震央接近日本,加上震源深度淺,因此這次地震地震的規模和烈度較大。美國學者甚至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比喻成一次性燃燒近六億桶石油,即是接近美國全國一個月的能源消耗量。大地震令日本本州的海底出現了一條寬約80公里的裂縫,而日本本州亦因此向東移約2.4公尺。震後日本有13座活火山(包括富士山在內)周邊的地震活動開始活躍,有可能導致火山提早爆發。大地震亦令地球的地軸偏移,使地球自轉快了1.6微秒。

3.11地震的破壞並非單單由該場9.1級地震所造成。事實上,地震造成的二次災害令日本的災情更為嚴重。震央在太平洋海域的海床下,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令海床出現錯動,引發高達15米以上的巨型海嘯。海嘯淹沒沿海地區,大量漁船、民房和基建被沖毀,儲油罐和漁船用的油槽被捲倒而發生大規模火災。部份地方的地表因地震而變形和沉降,使海嘯帶來的海水未能退去。海嘯亦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反應爐冷卻系統發生故障,造成核洩漏事故。日本政府其後將與這次地震有關的二次災害統一命名為「東日本大震災」。

時光飛逝,轉眼間七年已經過去。這場傷亡慘重的天災不只是一個學習地震的案例,更引發市民對核發電的憂慮。接下來我們將會發表新的能源專題,和各位讀者一起探討反思核發電安全等等的能源問題。


重溫地理101之地震系列:
【地震是什麼?】https://www.facebook.com/geo101hk/posts/530928683945127
【地震級數等於地震的破壞力?(上)】https://www.facebook.com/geo101hk/posts/535423033495692
【地震級數等於地震的破壞力?(下)】https://www.facebook.com/geo101hk/posts/535855270119135
【人造地震?】https://www.facebook.com/geo101hk/posts/539045933133402
【香港會地震嗎?】https://www.facebook.com/geo101hk/posts/542732209431441

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

政治地理學 — 傑利蠑螈 Gerrymandering

嚟緊星期日就係3.11立法會補選啦,你有心水人選未呢?
你可能會心諗點解我哋呢個地理專頁要講政治呢?其實「政治」同「地理」係好有關係㗎!眾所周知,選舉係一件非常之複雜嘅事。除咗拉票、投票之外,劃分選區都對選舉結果有好大影響。咁究竟劃分選區有咩咁巴閉,能夠左右大局呢? 呢層就要從一個叫「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嘅政治術語講起啦!



唔好以爲我講講下政治又走去講動物喎,傑利蠑螈係一個源自美國嘅政治術語。話說喺1812年,美國麻省嘅州長Elbridge Thomas Gerry爲咗令民主共和黨獲勝,就利用重新分配選區去操控選舉結果。當時重劃嘅選區入面,有一個被劃成好似蠑螈(salamander)咁嘅奇怪形狀。於是Elbridge Thomas Gerry嘅政敵就將Gerry個名同蠑螈嘅字尾mander連埋,用gerrymandering呢個詞去影射佢以重新分配選區去操控選舉結果呢個行爲啦。

到底Gerry係點做到gerrymandering㗎呢?等我講解下啦。假設一個國家有50人(仲少過嗰d英屬避稅小島),政黨就有黃同綠兩個,支持率分別係綠黨40%同黃黨60%,總共有5個選區。相對公平嘅選區劃分方法呢,就係根據政黨支持者嘅比例去分(圖中左下)。喺呢個情況,呢個國家就會被分爲5個長條形嘅選區,綠黨就會贏得2個選區(40%),黃黨就贏3個(60%)。

有人可能會話d選區長條形好奇怪啫,如果好似圖中右下咁整齊分做5格又得唔得呢?喺呢個情況呢,由於黃黨本身有支持者數量上嘅優勢,每區嘅黃都係多過綠,所以黃黨係會大獲全勝㗎。如果弱勢嘅綠黨要贏就要用返Gerry嗰招啦(圖中右上) — 將選區分成好多不規則嘅形狀,令到大多數區嘅綠黨支持者都多過黃黨支持者,於是乎支持率只有40%嘅綠黨就贏得60%嘅選區。少數族群勝出聽落就好勵志,但喺選舉中發生就喺選舉不公啦!選舉結果不但唔可以如實反映支持者嘅比例,落敗黨嘅選民嘅政見亦都會受到忽視。

現實中嘅地方由於種種因素,例如地勢、住宅分佈、唔清楚實際支持者比例等,選區劃分幾乎冇可能做到圖中嘅完美分佈,而事實上大多數選區都係不規則嘅形狀。加上好多地方,包括香港,選舉重新劃分嘅準則都係唔太透明,政黨就更加容易從中獲利啦。喺世界各地,例如美國、愛爾蘭、馬來西亞同菲律賓等等,都有政黨利用傑利蠑螈呢個做法去鞏固自己嘅勢力嘅紀錄。

所以呢選區分配除咗要考慮人口分布外,亦都要考慮點樣先可以避免唔小心做成傑利蠑螈(unintentional gerrymandering)。學咗呢個新詞語,下次香港重新分配選區嘅時候,大家不妨留意下啦!

多謝你睇晒成篇文呀😉鍾意呢篇文嘅話,去我哋Facebook比個like支持下啦!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地理101 – 香港會地震嗎?

常言道香港是一個福地,相比類近的國家地區,香港既不會發生大型天災如地震和海嘯,而季節性的颱風吹襲次數亦相對較少。可是,香港真的是從來沒有發生過地震嗎?

事實上,香港曾經位於板塊邊緣之上,經過無數地殼運動才形成。在十億年前,中國東南部是由三組古老地塊構成,包括華北地塊、揚子地塊和華夏地塊。而香港身處的華夏地塊與另外兩塊地塊因地殼運動而不斷碰撞,過程中不單引發地震,更造成了活躍的火山運動(volcanism)。在一億六千五百萬至一億六千萬年期間,新界的火山群爆發非常猛烈。在一億四千八百萬至一億四千六百萬年期間,火山運動隨著板塊移動轉而集中在香港的東南方,並在大嶼山中部形成新的破火山口。在一億四千三百萬至一億四千二百萬年期間,火山運動繼續隨著板塊移動移向東南方,其規模和強度亦有所增加,在香港島和西貢的破火山口甚至因為強烈爆發而倒塌。在一億四千萬年前,西貢糧船灣海的破火山口發生火山活動時期最後一次的強烈火山爆發,導致破火山口倒塌。在這數億年的活躍火山運動期,強烈的火山爆發有機會引發地震,所以香港這福地的形成可算是「驚天動地」。

時至今日,香港身處的華夏地塊經過不斷的碰撞而與另外兩塊地塊接連在一起,成為歐亞板塊(Eurasian Plate)。香港位於歐亞板塊內,距離位於歐亞及太平洋板塊的邊界的環太平洋地震帶(Ring of Fire)約600公里。因此,香港發生地震的機會不高。但若然附近地區發生強烈地震,香港市民亦有可能會感受到。在1979年至2018年期間,香港天文台感測到73次地震。當中1994年九月在台灣海峽南部發生的6.5級地震,香港的地震烈度達VI度,為香港有記錄以來最高烈度的地震。現時香港天文台建立的短週期地震監測網絡分別於鶴咀、長洲、鹿頸、小欖等地方設置八個地震站,利用地震儀探測地震,精確度可達振幅小至一納米的地殼振動。

按此 到訪我們的Facebook專頁,會有更多關於地理的有趣文章及短片喔!

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財政預算案 – 沙羅洞保育

今次財政預算案政府公布會預留10億,交由專家組成的「鄉郊保育辦公室」,發展生態旅遊和活化鄉村景點,並優先在荔枝窩和沙羅洞進行復育和生態管理工作。


提到沙羅洞,其實早在1982年,沙羅洞發展有限公司已完成該區收地,並宣布興建住宅及高爾夫球場。然而,經過多番發展申請、否決,以至司法覆核程序,發展商都未能得到城規會批准發展項目。直至2004年,在「新自然保育政策」下,一份建議興建骨灰龕堂的申請獲得推薦,但由於發展商未能提交環評要求文件,最終項目不了了之。

近年,市民多次發現這裏環境遭受人為破壞,例如非法挖土工程和濕地被剷走等等。有鑑於政府持放任態度,民間要求政府插手保育的聲音愈來愈大。到了2017年,政府最終向該發展商批出「大埔復修堆田區」土地,以作換地安排,藉此擁有沙羅洞地權。由1982年至2017年,經過漫長的36年,這個極具生態價值的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才脫離發展為少數人後花園的命運,而收歸政府管理。

保育成果從來得來不易。可悲的是,在城市發展中,保育一直也未被視為重要而須立即執行的事項。筆者在此記錄低沙羅洞保育一仗,希望香港人對郊野多一分認識,多一份珍惜!

按此 到訪我們的Facebook專頁,會有更多關於地理的有趣文章及短片喔!

淺談香港風力發電的發展及可行性

早在十六年前,政府已著手研究在香港發展大型風力發電設施的可行性。 關於在本港離岸興建海上大型風力發電場的研究,早已在2002年由香港機電工程署公佈。在《第一階段香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