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地理101 –地震級數等於地震的破壞力?(下)

揭曉答案!「級數」是否等同於地震的破壞力?其實答案是「部分正確」。


常用於量度地震的「級數」源自兩個制度:黎克特制(Richter Scale)和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Modified Mercalli Scale)。前者是形容地震的規模(magnitude),即是地震釋出的能量,每一級相差32倍的能量。第一至三級代表地震釋出的能量較少,只有地震儀能感測到,人類未必能感受到。在台灣和墨西哥發生的五級地震則會在廣泛地區感受到,並有可能令震央出現輕微破壞。九級或以上的屬罕見的大地震,影響範圍超過1000公里。而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則形容地震的烈度(intensity),即是地面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烈度是根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和地質結構而量度。人類未能感受到第一級的烈度,由第二級開始建築物高層的人和室內的人可能會感受到,第四級或以上則可能令建築物損毀,而最高的十二級會導致全面性的大規模破壞,地形甚至出現改變。
 
各位讀者可能會疑惑,即使黎克特制和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在量度地震所考慮的參數不同,但所訂立的「級數」不是已經可以反映地震的破壞力嗎?事實上,地震的破壞力亦受其他因素影響,包括人口的稠密程度、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市民的防災知識、餘震的次數和規模、以及地震所造成的二次災害,比如堰塞湖(quake-dammed lake)、山泥傾瀉、火災、甚至海嘯。


按此 到訪我們的Facebook專頁,會有更多關於地理的有趣文章及短片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淺談香港風力發電的發展及可行性

早在十六年前,政府已著手研究在香港發展大型風力發電設施的可行性。 關於在本港離岸興建海上大型風力發電場的研究,早已在2002年由香港機電工程署公佈。在《第一階段香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