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從國際到我城,地理的夢想與啟蒙

撰文、圖片提供:GEO 101特約作者 胡兆基

對於地理教育的前瞻,個人認為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先從世界的宏觀層面說起,再轉而談到我們身處的城市。


近幾年在國際間,來自不同國家的15至17歲年輕人先後從Google Maps衞星圖像發現瑪雅古城新區域、發明以藻類發電的新可再生能源、破解樹葉接收太陽能之謎並應用於太陽能、設計自動清理海洋垃圾的機械等……地理教育之所以為地理教育,除了「地理」,還有「教育」。究竟怎樣的教育才能引發起如此大的動力和執行力呢?記得筆者其中一位恩師——文思慧教授說過:無論是教育還是地理教育,教育的目的、方法與教學內容同樣重要。地理教育所採用的方法和模式,能夠令我們的下一代改變,或者貢獻社區以至世界嗎?

這就是教育的趣味與魔力!人的生命很短,但透過一代傳一代,教育能突破死亡,讓知識和使命穿越時空,完全超越了生命的長度。當中特別是環境教育,既能拯救自身物種,也能幫助身邊其他生物,並改變整個星球的命運。「愛」加上「教育」,是種威力無比的武器。

說「世界」、「地球」,從來都是容易的——總是充滿理想、道理;但每每談到自身城市的問題,一說到個人安身立命的就業與住屋,就不由自主地讓人產生無力感。以一個地理上有趣的規劃例子來說明:沙田一向被認為是香港城市規劃最佳的新市鎮——河谷中心的城門河和河堤能夠抵禦50年一遇的風暴潮(編按:資料來源為渠務署),而河堤上則是單車徑,向兩邊擴展便是公園和圖書館等康樂文化設施,再來是商住用地,部分地區如火炭則是工業用地。當中有居民亦指出住在沙田較少家庭糾紛,這也許和城市規劃有關──綠化行人通道、足夠的公共空間及良好的治安等,都能夠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規劃如此美好,很羨慕吧?但問題是,我們住得起嗎?由於土地不足和房價高企,在九龍和香港島置業已不是新一代、一般年輕人的選擇;問題嚴重到連沙田也「住不起」,不少青年人甚至轉為考慮定居元朗或屯門一帶。這就是所謂地理問題延伸到個人生活當中的情況。



說到屯門,原來當年政府打算照板煮碗學習沙田的規劃,規劃了屯門工業區,打算讓市民原區就業,卻沒想到屯門新市鎮成立不久,便遇上工業北移。類似這一種地理上的變化,在任何城市或地區一般都是難以預測的。工業北移,導致香港轉而主力發展商業,引致大部分屯門居民都要跨區就業。住在屯門卻在觀塘或東涌上班的例子屢見不鮮,亦頻頻導致屯門公路大塞車(作者按:當年未有三號幹線或大欖隧道,更沒有西鐵)。規劃者更想不到的是,住在屯門的上一代父母因而花上大量時間在交通上,晚上缺乏時間照顧子女,親子時間較少。

這又回歸到最初說「教育」的問題了:一個地區的規劃,影響了家庭相聚,而最後亦影響家庭教育。教育本身應該是能改變世界的,現在卻反過來被世界改變了。

另一邊廂,剛剛上兩個星期是筆者的偶像——大衛艾登堡的92歲生日(編按:5月8日)。筆者之所以走上環境地理教育之路,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所以他是其中一位改變筆者一生的人。在筆者出生的1979年,艾登堡的一個彩色動物節目在英國播出,所以筆者3歲左右便每星期看他主持的這個節目——《生命之源》(編按:Life on Earth是由1979年BBC製作的電視節目,其後1980年代更繼續推出新一輯相關系列),然後每年都一直看他的節目。直到30多年後,筆者仍在看他的最新節目《巨龍傳說》(編按:播放日期為2014年),講到幾年前他在阿根廷的沉積岩中發現了一條35米長的泰坦巨龍化石,正式成為地球史上最巨大的陸上動物。因為他的啟蒙,筆者深信只要做好地理教育,任何一個人都有能力改變其他人,尤其是小孩;然後這些孩子長大後,便會繼續改變下一代。如此世界便會改變——正如文初提到的17歲少女發明了以藻類發電作再生能源,和另一位15歲少年新發現一座瑪雅古城。

【GEO 101 特約作者 — 胡兆基 Dennis Woo】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碩士畢業,曾任職中學和大專院校。現為「點點生活文化坊」主席,有16年生態地質及文化導賞經驗,為香港境內外超過200間機構和學校提供服務,考察足跡遍佈中國內地16省及全球十多國。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寓興趣於工作 —— 我對環保及地理教育的熱誠

撰文、圖片提供:GEO 101特約作者 胡兆基

要數地理教育中遇到的趣事,其中不少都發生在筆者教中學的生涯:還記得一位學生,認為煤礦蘊含量最多的地方是中國,原因很「厲害」,真的嚇壞人。她說,因為中國人口多,人死了自然變成煤哦!她並不知道煤是由遠古的大片森林所沉積構成的。 

另一次在成年人的地質教育課中,有學員剛學了氧化鐵會導致岩石變成橙紅色,碰巧看到地衣是橙色,而不是常見的綠色和白色,就很興奮地說,地衣的橙色一定是由氧化鐵所生成的⋯⋯如此種種例子,層出不窮,的確是有點令人忍俊不禁。 



不過,從事地理教育中,也有令人獲得成功感的一面。因為大自然與我們身處的世界,本身就很有趣,使活動參與者自發地想主動參與這些課程。他們為的不是技術知識,不是為了工作或考專業試,而參加像會計或投資一類的課程,他們學習地理是為了興趣,所以學習起來覺得津津有味。此外,他們也很感激導師和導賞員帶領他們遊覽不同地方。也許,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地理教育課程就像是個旅行團,看來像是娛樂事業和旅遊業的一種。 

進行公眾地理教育活動好比帶領一個旅行團,也會遇到不同挑戰。記得有一次,在馬屎洲地質公園裏有團友跌倒,被近乎垂直的片狀沉積岩擦傷膝蓋,流血不止。在這一刻,那管它是粉沙岩還是二叠紀(編按:距今約2.5億-2.9億年前的地質時代)的岩石,都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變:不只是持有「急救牌」般簡單,而是要臨危不亂、懂得冷靜即場包紥,並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安排該位團友撤退,同時讓其他團友繼續行程。 


跌倒、包紥、撤退等,是最常見的狀況。我們也試過與從澳門來港考察的老師在東壩亭被數百次雷電和暴雨圍困,也試過在新娘潭和大埔滘被毒蛇欄路,在台南鹽田有學生中暑,在內蒙古遇上沙塵暴、龍捲風、巨大冰雹、蝗災、蚊災,在有狼的山野上車子竟然汽油用盡⋯⋯雖然如此,作為真心喜歡地理教育的人,這些挑戰、經歷,毫不教人懼怕,反而卻很趣味盎然。 

上面說到的「趣事」、「成功感」、「挑戰」,三者相輔相成,是任何事業與理想的助力。在此容許我以英語分享這方面的感悟:如果你從事地理教育,每天都感到困苦,充其量只是一種task;如果你應付得綽綽有餘,可能是一個不錯的job;如果你願意終身投入,也可算是一個career;如果你完全毋需分辨正在工作還是玩樂,兩者互相融合,那便是一種passion!很慶幸,我屬第四種,你呢? 

【GEO 101 特約作者 — 胡兆基 Dennis Woo】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碩士畢業,曾任職中學和大專院校。現為「點點生活文化坊」主席,有16年生態地質及文化導賞經驗,為香港境內外超過200間機構和學校提供服務,考察足跡遍佈中國內地16省及全球十多國。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淺論地理教育困難 -- 資源與成本、理想與現實

撰文、圖片提供:GEO 101特約作者 胡兆基

關於地理教育所遇到的困難,視乎你指的是哪一種地理教育:筆者曾到中學舉辦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工作坊,也曾教授大學的生態旅遊碩士課堂,亦有多次到小學為常識科舉行有關堆填區與焚化爐的講座等等,不一而足。



現在讓筆者先分享最常帶領的戶外考察。到常規中學做戶外考察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傳統學制中,基本上地理科一年只能舉辦一次考察,而且為免影響公開考試,新學制的地理考察充其量只有中四和中五兩次,而舊學制就是中四和中六兩次。加上初中資源不足,不一定有地理考察,於是大部分中學生在整個中學生涯內,居然只去過兩次戶外考察,實在匪夷所思。加上現在很多家長都不容許孩子去太遠的地方遊玩,家長自己假日都流連於商場看電影或所謂的「食好野」,所以筆者遇過很多都已經十七八歲左右的孩子,人生中居然只是到過兩次郊外,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以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明:曾有一位住在香港島的中三學生,她從來沒有到過新界或郊野公園,而即使是香港島,也只是徘徊於北岸的城市區域。在家長不容許她看電視的情況下,要教授她有關海洋的知識,筆者不其然就想:究竟如何能夠教育一個從來未見過海洋的孩子有關海洋的知識呢?最可悲的是,她的家根本就是在海旁,但海邊都是船塢和填海區,父母更不容許她進入這些工程地區。不要以為這些事件很極端,其實這些並不是個別例子,在這些年的地理教育生涯中,類近的例子十分常見,而且層出不窮,當中包括:香港島中學生考察深水埗,是她人生第一次到九龍;成年人認為太平山是香港最高峰,情況屢見不鮮;不少上班一族很少接觸自然,所以也常常問「乜香港有生態嫁咩?」(編按:難道香港有高生態價值的地方嗎?)



至於在成年人的地理教育中,困難主要出現於交通工具和天氣方面。一般人認為到郊外行山郊遊是件簡單事,但對於大部分負責任的機構或公司而言,半天的戶外活動,常要「搞足半年」。除了「參加人數最低下限」或「遷就公司管理層時間表」外,安排旅遊巴公司對於不少社區中心已是件不簡單的事(參加人數太少但訂了大車,成本就無法被抵銷),但這些都遠遠及不上要安排船隻的海上之旅難搞。不少機構都擔心參加者坐船危險,而部分「搞手」則認為活動人數無法填滿一整架船,但更常見是他們忘了留意活動保險有否包括水上活動,最後令活動被高層喝停。所以,簡簡單單去一次橋咀島地質公園,經常是安排了半年才能成行。更甚者,參加者人數過少的部分原因源於市民不常郊遊,一出冷氣地方便如臨大敵。

說到冷氣房外頭的大敵,當然包括日曬和雨淋,還有狂風和巨浪。也許讀者認為戶外工作十分寫意,但忘了在戶外可以有很多挑戰,例如36°C時在東壩一帶步行8小時考察六角柱石時的感受(在這種炎熱天氣下,一般要一天內喝3公升水,試想想3公升水在背上的重量);在季侯風警告下,吹6級風時坐船出果洲群島的驚濤駭浪;6°C時在米埔頂著北風的難忘經驗。記得一次曾帶領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參加者考察馬屎洲,一直有雷暴和大雨,但卻全日未有「黃色暴雨警告信號」,雷暴範圍也不在大埔,於是負責人決定繼續行程。淋雨淋足8小時,筆者作為導賞員一直講解固然勇氣可加,更厲害是參加者,毫無怨言,而且十分投入當天的「歷奇」。

最後,即使地理教育不是以考察的模式,而是以工作坊或講座傳遞知識的方式表現出來,當中仍然要面對的問題,就是設計教材時要表達到真實的世界。例如教授可再生能源方面,就需要有適合的道具或者儀器去表達;又例如要教授土壤,當中牽涉到的器材更是複雜和昂貴。最近坊間出現了一些以光學方式造成的虛擬互動等高線地圖,在地理教育上可說是十分優良,但成本高的問題亦同時出現,這問題亦發生在地理信息系統的電腦軟件當中。

由於地理教育表現的是真實的世界,所以若要以非考察的模式去教育,當中的困難仍是不少的。但無論困難多少,地理本身是一個有趣的科目。很多本身不是修讀地理的學生甚至成年人,都會有興趣在這方面投身或學習;因為他們想認識的,不是地理科本身,而是他們所處身、所安身立命的這個世界、這個星球。

【GEO 101 特約作者 — 胡兆基 Dennis Woo】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碩士畢業,曾任職中學和大專院校。現為「點點生活文化坊」主席,有16年生態地質及文化導賞經驗,為香港境內外超過200間機構和學校提供服務,考察足跡遍佈中國內地16省及全球十多國。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地理教育--啟發兒童及青年思維 從多角度看世界

撰文、圖片提供:GEO 101特約作者 胡兆基

在兒童教育中,我們經常說到各種元素,例如顏色、質感、對週邊事物的感知、對大自然的愛、體能鍛鍊和勇敢等,都是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東西,而這些元素剛好都能在郊外得到。而地理教育--特別是戶外考察,最能鍛鍊這些綜合能力,同時讓參加者能在過程中學習地理議題。


筆者的女兒每天都在接受地理教育,原因並不是我偏愛地理科(我對人類學與文學的興趣同樣地大),而是,真實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地理的綜合體--在商場隨便走走,必能找到全球一體化與商鋪規劃的足跡;到城市地鋪小店一走,就是土地利用與人文風景;走到公園,不是人工的上中下游,就是景觀生態……真實世界,加上批判思維,就能綜合出各種地理議題。

說到綜合,其實科目與科目之間,本身不應該有鴻溝,純粹為了方便教學或執行,而無可避免地劃分成不同的範疇。當中地理學科可說是各種科目中綜合力最強的一科(通識科亦然)。地理對孩子或青年人,在於世界的認識,及對事物的綜合統整力甚有幫助。舉例說,在人文地理當中,歷史與文明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而生物科的知識亦在其中,例如為什麼某個文明使用某一種植物或牲畜作為主要糧食生產呢?是由於該氣候區的生物種類?還是他們文化上的一種適應或選取呢?

在大學,部分學院的地理科十分重視理科的內容,例如教授土壤時,會牽涉到化學;介紹電腦地圖系統時,則涉及科技;城市規劃則有關建築;生態地理學與生物的關係更不言而喻。如此種種,都能讓人有一種較開闊的視野。

筆者記得大學時一位十分尊敬的地理教授朱劍如曾說過,無論你讀地理科投入與否,長大後看東西的視野,必然是地理的角度,例如去旅行時不自覺會用到地理的角度看不同的環境。慢慢長大後,我們發現習以為常的看事物方式,的確與沒有修習地理的人有所不同。

所以無論地理教育存在於幼兒、大學,還是成年人社會,都能讓人看到一個綜合、廣闊而不一樣的世界。雖然地理及不上天文學廣闊,沒有宇宙的深奧,但能讓你洞察整個地球;雖然地理不同於歷史文明,較少探討歷史與人類的高度關連性,但當中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卻令人目不暇給。而這些能力,對於整個社會的決策與規劃甚至資源分配,都甚有益處。簡而言之,地理科對成年人能「開民智」,對孩子,則能讓他們較早和較易認識「真實」的世界。

【GEO 101 特約作者 — 胡兆基 Dennis Woo】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碩士畢業,曾任職中學和大專院校。現為「點點生活文化坊」主席,有16年生態地質及文化導賞經驗,為香港境內外超過200間機構和學校提供服務,考察足跡遍佈中國內地16省及全球十多國。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地理教育--地理與我們周遭世界的不解之緣

撰文、圖片提供:GEO 101特約作者 胡兆基

說到投身地理的初衷,緣起筆者小時候看到英文台的節目《伊甸之源》--大衛艾登堡其中一個最早的節目,再加上父親買了一大堆《讀者文摘》的百科全書在家,從此便與地理教育結下近40年的不解之緣。小時候曾經想成為地理學家,大學時轉而發現環境教育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出路,沒想到最後更成為了「地理教育」的推手。


地理教育很廣泛,例如教一些成人地質班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牽涉到哲學與人生存在的意義--因為地質學必然會提到沉積岩和化石,學員就會問,那麼人類呢?大家對人類出現的地質年代,以至我們與猴子的關係很感興趣。轉眼發現倘若將地球46億年的創造過程中,換轉為48小時,智人出現還不到一分鐘。然後大家就會沉思人類的地位是如何,再轉眼看到其他星球在宇宙上的位置,不一會就會了解到人類在宇宙中的角色是何等的渺小。但相反,大腦卻是宇宙創造至今最複雜的一件東西;地理到天文、天文到哲學的層面,讓人覺得深邃有韻味。

回到貼地一點的話題,地理教育當中,經常涉及戶外考察,除了地質公園,筆者最常就是帶團到南生圍。最近南生圍的大火和當中的發展壓力,孰對孰錯,實在要對棕地和土地利用,以至規劃有很詳細的了解,才能作出判斷。但有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的,就是南生圍具有防洪作用--最近超強颱風「天鴿」(編按:2017年8月)到達香港,南生圍的居民都說海水浸到心口般高,若不是這大片濕地充當了海綿般的緩衝作用,洪水必定浸至元朗市。究竟在氣候變化中,保護全體市民的濕地重要,還是建築大部分市民都住不了的房子重要,真的很靠地理的知識和判斷。

除了郊野考察,市區考察也是地理教育重要的一環:每次帶學生到深水埗舊區的劏房重災區,或者棚仔布藝市場的逼遷發展,還是市建局將舊樓建成豪宅,學生除了感慨,還必須了解當中與地理和通識的莫大關係。而這也關係到學生將來如何安身立命、租樓還是買樓,甚至與所謂的生涯規劃,都甚有關係。


最後說遠一點,在很多地理教育的講座當中,都會提到人類文化與歷史文明。在歷史的層面,地理亦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說法國大革命和冰島火山爆發的關係,真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或者說草原氣候濕潤,與蒙古和元朝崛起等,這些話題在地理教育中,無論小學、中學、大學學生,還是市民都深表興趣。相信大學中,地理成為最多人副修的科目之一,也是有它的道理。

地理不一定能讓你即時賺到最多的錢,但肯定是其中一科最有趣的科目。「地理教育」除了有趣,還說到宇宙、哲學、歷史、土地利用、房屋規劃,以至由此引伸的「如何生活」。除了有趣,地理知識還能用於極其重要的決策,絕對能做到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於諸如核戰、或AI等大議題,地理未必能幫上忙,但面對另一人類全體將面對的大問題--氣候變化,地理將能幫上大忙。無論你銳意發展可再生能源還是 carbon capture,都極有可能將一整代人類的全體命運完全改變。因此,地理教育將成為延續一整個物種或星球的未來-- 改變一個星球,就由你手中的一支金屬飲管、或一個自攜水樽開始。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這也許就是地理教育中「人地關係」的最極致意義。

【GEO 101 特約作者 — 胡兆基 Dennis Woo】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碩士畢業,曾任職中學和大專院校。現為「點點生活文化坊」主席,有16年生態地質及文化導賞經驗,為香港境內外超過200間機構和學校提供服務,考察足跡遍佈中國內地16省及全球十多國。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甚麼是地理VIII — 地圖學 Cartography

從小學常識科學習的世界地圖,到中學公開試考的地圖閱讀技巧,到現在用來找餐廳位置的電子地圖,我們的生活一直跟地圖脫不了關係。隨着科技的進步,地圖的製作及應用方式亦不斷變化。來到《甚麼是地理》的最後一篇文章,我們介紹的並非地理學的分支,卻又是地理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 它就是地圖學(cartography)。



地圖學是一門研究地圖理論、製作技巧及應用方法的學科。它結合了科學、藝術及技術,去將地理資訊簡化並且系統化地表達出來。地圖可以大致分爲兩種 — 一種是描繪現實地理分佈的地圖,例如地勢、道路、商店和街道的位置;還有另一種是表達抽象概念的地圖,例如國家邊界及地方名等等。繪圖者首先會訂立地圖的主題,然後考慮所需的地圖投影(map projections),簡單來説就是如何將立體的世界畫成平面的地圖,以及所採用的比例。最後,再對地理資訊進行簡化(generalisation),把不必要的資訊去除,例如製作商舖地圖時通常都不會加進等高線,以免畫面過於混亂。

地圖從甚麼時候開始出現已無從稽考,但可以知道的是,由於測量技術、印刷技術及資源物料所限,加上人手繪製地圖需要的美術技巧,地圖在古時並不普及。到現在,地圖大多已經改爲電腦繪製,常用的技術有CAD(指使用電腦輔助設計)及GIS(地理信息系統,指可以輸入、查詢、分析及顯示地理資訊的系統)。由於這些技術及網絡世界的出現,地圖不再局限於紙張,可以儲存的資訊從而變得更多樣化。電子地圖亦不再是單方面向使用者提供資訊,而是加入了搜尋,甚至是更改顔色等等的互動元素。以知名的網上地圖Google Maps爲例,在同一張地圖上,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顯示或隱藏不同的資料,如等高線、路況、單車徑等等;亦可以搜尋特定的大廈或地名。這些技術不但能令日常生活更方便,更有助資訊普及化,令生活質素提高。

有人會問,地圖電子化是否代表傳統的紙張地圖將被淘汰呢?地圖又是否只是被應用於日常生活呢?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先將這問題留待讀者思考,在將來的文章會再跟大家一起探討。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當年今日 — 切爾諾貝爾

在32年前的今天(1986年4月26日),發生了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嚴重洩漏事故。是次事故跟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後發生的福島核電站洩漏,同為目前為止人類社會兩次最具破壞性的核事故,被國際原子能機構評定為「國際核能事件分級」第7級(最高級)的特大事故,即除有大量輻射物質外洩,造成廣泛健康與環境影響之餘,當局亦需要長期執行處理措施。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分成從 0 到 7 的八個等級,設計上每一個等級的幅射量都是前一級的十倍,有點像量度地震規模的黎克特制一樣,呈指數成長。  

核能所應用的核子連鎖裂變反應,足以產生瞬間摧毀整個城市的能量,所以任何微小的核事故對地區安全的影響大得難以估計。更何況是像切爾諾貝爾事故這般嚴重的情況呢?   


切爾諾貝爾位於烏克蘭邊境,距離首都基輔以北大約104公里,與白俄羅斯非常接近,過去曾受蘇聯管轄。核電站則位處切爾諾貝爾的東南面約15公里。在事故時,切爾諾貝爾裏有居民12,500人,而有近5萬名核電站僱員及其家屬,則居住於核電站3公里以外的小鎮Pripyat。更甚的是,在核電站30公里的半徑範圍,總人口達到115,000與135,000之間。事故發生後,核幅射大量外洩,受影響的人口不是小數目。救援人員要趕往現場用蓋「石棺」的方式,去阻隔放射性物質。幅射之強,令到大部份救援人員因而變成殘障,甚至失去性命。最後,當局還為此要劃定範圍廣達2800平方公里的禁區!   

根據一些事後統計,超過16.3萬平方公里原有可耕作的土地受幅射污染,但仍有約450萬人住在這些土地上,進食在這些土地上種植出來的食物。世界衞生組織 (WHO) 在2005年估算直接死於幅射相關疾病的人數至少有4000人!基於蘇聯的政治體制缺陷和政府的處理手法,有些人認為切爾諾貝爾事故對環境和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並沒有被完整地記錄下來,甚至有可能被隱暪。諷刺的是,第一個公布核事故的國家竟然不是蘇聯,而是鄰國瑞典!因此,核事故所招致對人命的威脅和財產的損失,不容小覷。再加上影響可以是以年或世紀來計算的,所以人們對潛在的核事故抱持恐懼也不無道理。   

核事故除了是嚴肅的科學和公共健康問題,更因為其可怕的災難式風險,成為了不少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甚至是流行文化探討的主題。例如1979年描述美國核電廠核心熔毀的電影《The China Syndrome》、2012年開始連載的香港網絡小說《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2016年比利時導演 Gilles Laurent 的作品《一個人的福島》,都以核電廠洩漏為故事背景和主題。當然,回到現實上,今天的技術不可與舊日的同日而語,核洩漏風險已大大降低。但正所謂前車可鑑,為甚麼在歐美、日本核電廠的營運仍然這麼普遍?又為甚麼有些地區(例如中國和台灣)甚至加速興建呢?為甚麼它們要冒着核洩漏的風險也要繼續興建與營運呢?   

要探討為何選擇核能,就不能不提及能源政策以及其他能源選項。有見及此,GEO 101‧膠流地理不久將來會從地理角度探討能源議題,萬勿錯過!

(參考資料部分來自香港天文台、綠色和平、網絡媒體)

淺談香港風力發電的發展及可行性

早在十六年前,政府已著手研究在香港發展大型風力發電設施的可行性。 關於在本港離岸興建海上大型風力發電場的研究,早已在2002年由香港機電工程署公佈。在《第一階段香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