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地理教育--地理與我們周遭世界的不解之緣

撰文、圖片提供:GEO 101特約作者 胡兆基

說到投身地理的初衷,緣起筆者小時候看到英文台的節目《伊甸之源》--大衛艾登堡其中一個最早的節目,再加上父親買了一大堆《讀者文摘》的百科全書在家,從此便與地理教育結下近40年的不解之緣。小時候曾經想成為地理學家,大學時轉而發現環境教育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出路,沒想到最後更成為了「地理教育」的推手。


地理教育很廣泛,例如教一些成人地質班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牽涉到哲學與人生存在的意義--因為地質學必然會提到沉積岩和化石,學員就會問,那麼人類呢?大家對人類出現的地質年代,以至我們與猴子的關係很感興趣。轉眼發現倘若將地球46億年的創造過程中,換轉為48小時,智人出現還不到一分鐘。然後大家就會沉思人類的地位是如何,再轉眼看到其他星球在宇宙上的位置,不一會就會了解到人類在宇宙中的角色是何等的渺小。但相反,大腦卻是宇宙創造至今最複雜的一件東西;地理到天文、天文到哲學的層面,讓人覺得深邃有韻味。

回到貼地一點的話題,地理教育當中,經常涉及戶外考察,除了地質公園,筆者最常就是帶團到南生圍。最近南生圍的大火和當中的發展壓力,孰對孰錯,實在要對棕地和土地利用,以至規劃有很詳細的了解,才能作出判斷。但有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的,就是南生圍具有防洪作用--最近超強颱風「天鴿」(編按:2017年8月)到達香港,南生圍的居民都說海水浸到心口般高,若不是這大片濕地充當了海綿般的緩衝作用,洪水必定浸至元朗市。究竟在氣候變化中,保護全體市民的濕地重要,還是建築大部分市民都住不了的房子重要,真的很靠地理的知識和判斷。

除了郊野考察,市區考察也是地理教育重要的一環:每次帶學生到深水埗舊區的劏房重災區,或者棚仔布藝市場的逼遷發展,還是市建局將舊樓建成豪宅,學生除了感慨,還必須了解當中與地理和通識的莫大關係。而這也關係到學生將來如何安身立命、租樓還是買樓,甚至與所謂的生涯規劃,都甚有關係。


最後說遠一點,在很多地理教育的講座當中,都會提到人類文化與歷史文明。在歷史的層面,地理亦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說法國大革命和冰島火山爆發的關係,真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或者說草原氣候濕潤,與蒙古和元朝崛起等,這些話題在地理教育中,無論小學、中學、大學學生,還是市民都深表興趣。相信大學中,地理成為最多人副修的科目之一,也是有它的道理。

地理不一定能讓你即時賺到最多的錢,但肯定是其中一科最有趣的科目。「地理教育」除了有趣,還說到宇宙、哲學、歷史、土地利用、房屋規劃,以至由此引伸的「如何生活」。除了有趣,地理知識還能用於極其重要的決策,絕對能做到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於諸如核戰、或AI等大議題,地理未必能幫上忙,但面對另一人類全體將面對的大問題--氣候變化,地理將能幫上大忙。無論你銳意發展可再生能源還是 carbon capture,都極有可能將一整代人類的全體命運完全改變。因此,地理教育將成為延續一整個物種或星球的未來-- 改變一個星球,就由你手中的一支金屬飲管、或一個自攜水樽開始。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這也許就是地理教育中「人地關係」的最極致意義。

【GEO 101 特約作者 — 胡兆基 Dennis Woo】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碩士畢業,曾任職中學和大專院校。現為「點點生活文化坊」主席,有16年生態地質及文化導賞經驗,為香港境內外超過200間機構和學校提供服務,考察足跡遍佈中國內地16省及全球十多國。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甚麼是地理VIII — 地圖學 Cartography

從小學常識科學習的世界地圖,到中學公開試考的地圖閱讀技巧,到現在用來找餐廳位置的電子地圖,我們的生活一直跟地圖脫不了關係。隨着科技的進步,地圖的製作及應用方式亦不斷變化。來到《甚麼是地理》的最後一篇文章,我們介紹的並非地理學的分支,卻又是地理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 它就是地圖學(cartography)。



地圖學是一門研究地圖理論、製作技巧及應用方法的學科。它結合了科學、藝術及技術,去將地理資訊簡化並且系統化地表達出來。地圖可以大致分爲兩種 — 一種是描繪現實地理分佈的地圖,例如地勢、道路、商店和街道的位置;還有另一種是表達抽象概念的地圖,例如國家邊界及地方名等等。繪圖者首先會訂立地圖的主題,然後考慮所需的地圖投影(map projections),簡單來説就是如何將立體的世界畫成平面的地圖,以及所採用的比例。最後,再對地理資訊進行簡化(generalisation),把不必要的資訊去除,例如製作商舖地圖時通常都不會加進等高線,以免畫面過於混亂。

地圖從甚麼時候開始出現已無從稽考,但可以知道的是,由於測量技術、印刷技術及資源物料所限,加上人手繪製地圖需要的美術技巧,地圖在古時並不普及。到現在,地圖大多已經改爲電腦繪製,常用的技術有CAD(指使用電腦輔助設計)及GIS(地理信息系統,指可以輸入、查詢、分析及顯示地理資訊的系統)。由於這些技術及網絡世界的出現,地圖不再局限於紙張,可以儲存的資訊從而變得更多樣化。電子地圖亦不再是單方面向使用者提供資訊,而是加入了搜尋,甚至是更改顔色等等的互動元素。以知名的網上地圖Google Maps爲例,在同一張地圖上,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顯示或隱藏不同的資料,如等高線、路況、單車徑等等;亦可以搜尋特定的大廈或地名。這些技術不但能令日常生活更方便,更有助資訊普及化,令生活質素提高。

有人會問,地圖電子化是否代表傳統的紙張地圖將被淘汰呢?地圖又是否只是被應用於日常生活呢?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先將這問題留待讀者思考,在將來的文章會再跟大家一起探討。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當年今日 — 切爾諾貝爾

在32年前的今天(1986年4月26日),發生了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嚴重洩漏事故。是次事故跟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後發生的福島核電站洩漏,同為目前為止人類社會兩次最具破壞性的核事故,被國際原子能機構評定為「國際核能事件分級」第7級(最高級)的特大事故,即除有大量輻射物質外洩,造成廣泛健康與環境影響之餘,當局亦需要長期執行處理措施。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分成從 0 到 7 的八個等級,設計上每一個等級的幅射量都是前一級的十倍,有點像量度地震規模的黎克特制一樣,呈指數成長。  

核能所應用的核子連鎖裂變反應,足以產生瞬間摧毀整個城市的能量,所以任何微小的核事故對地區安全的影響大得難以估計。更何況是像切爾諾貝爾事故這般嚴重的情況呢?   


切爾諾貝爾位於烏克蘭邊境,距離首都基輔以北大約104公里,與白俄羅斯非常接近,過去曾受蘇聯管轄。核電站則位處切爾諾貝爾的東南面約15公里。在事故時,切爾諾貝爾裏有居民12,500人,而有近5萬名核電站僱員及其家屬,則居住於核電站3公里以外的小鎮Pripyat。更甚的是,在核電站30公里的半徑範圍,總人口達到115,000與135,000之間。事故發生後,核幅射大量外洩,受影響的人口不是小數目。救援人員要趕往現場用蓋「石棺」的方式,去阻隔放射性物質。幅射之強,令到大部份救援人員因而變成殘障,甚至失去性命。最後,當局還為此要劃定範圍廣達2800平方公里的禁區!   

根據一些事後統計,超過16.3萬平方公里原有可耕作的土地受幅射污染,但仍有約450萬人住在這些土地上,進食在這些土地上種植出來的食物。世界衞生組織 (WHO) 在2005年估算直接死於幅射相關疾病的人數至少有4000人!基於蘇聯的政治體制缺陷和政府的處理手法,有些人認為切爾諾貝爾事故對環境和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並沒有被完整地記錄下來,甚至有可能被隱暪。諷刺的是,第一個公布核事故的國家竟然不是蘇聯,而是鄰國瑞典!因此,核事故所招致對人命的威脅和財產的損失,不容小覷。再加上影響可以是以年或世紀來計算的,所以人們對潛在的核事故抱持恐懼也不無道理。   

核事故除了是嚴肅的科學和公共健康問題,更因為其可怕的災難式風險,成為了不少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甚至是流行文化探討的主題。例如1979年描述美國核電廠核心熔毀的電影《The China Syndrome》、2012年開始連載的香港網絡小說《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2016年比利時導演 Gilles Laurent 的作品《一個人的福島》,都以核電廠洩漏為故事背景和主題。當然,回到現實上,今天的技術不可與舊日的同日而語,核洩漏風險已大大降低。但正所謂前車可鑑,為甚麼在歐美、日本核電廠的營運仍然這麼普遍?又為甚麼有些地區(例如中國和台灣)甚至加速興建呢?為甚麼它們要冒着核洩漏的風險也要繼續興建與營運呢?   

要探討為何選擇核能,就不能不提及能源政策以及其他能源選項。有見及此,GEO 101‧膠流地理不久將來會從地理角度探討能源議題,萬勿錯過!

(參考資料部分來自香港天文台、綠色和平、網絡媒體)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甚麼是地理VII — 政治地理學 Political Geography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知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均平和調,則政不可正也 。」— 《管子》


(圖片來源:http://didu.me/world-map-flags.html/map-world-flags-download-travel-maps-and-major-throughout)


有國家就有政治,而政治考慮跟地理亦密不可分。遠在德國地理學者Friedrich Ratzel提出政治地理學這個理論體系之前(詳見他於1857年的著作《Politische Geographie》),世界各國的史書已有涉獵政治地理學的觀念,例如氣候地勢如何影響領土及國家勢力的發展,又或是國家與鄰國的敵對及同盟關係,而在戰爭時期更會與軍事地理掛鉤。

發展至今,現代政治地理學已跟古時大不相同,主要是研究人、地和政治現象的關係及變化,而研究的方向亦因政治體系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從國際層面來說,政治地理學家會探討不同正式和非正式的區域集團之形成及政治影響,例如歐盟、第三世界及亞洲四小龍等。另一個較具代表性的例子有選舉地理學。它從國家及地域層面出發,去研究選舉與地理的關係。熱門的研究題目有 :地區人口組成跟政黨支持率的關係,以及政治家如何利用選區分佈去操控選舉結果等等。

除了以上提及的題目,政治地理學的研究還有很多很多的分支,例如國家的文化思想傳播與政治影響力(如南韓娛樂文化對北韓國民的影響)、 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係如何隨距離及時間改變(如港英關係)。政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而相關的研究亦五花八門,要達至知地正政,看來絕非易事呢。

相關文章:不平等的選區分佈 — 傑利蠑螈 Gerrymandering https://geo101hk.blogspot.hk/2018/03/103.html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甚麼是地理VI — 醫學地理學 Geography of Health Care / Medical Geography

救護車的分配、流行病的傳播,以至於各區的人口健康等等的議題,看似跟地理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研究這些題目的醫學地理學 (geography of health care/medical geography) 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首先討論衞生保健及醫療資源的管理 (health care delivery)。舉個例子,假若政府希望開辦新的公立醫院,應該在哪一區開設才比較適合呢?這時候,醫學地理學者就會從幾方面分析 (1) 現有的醫療服務供應,例如分析醫院的覆蓋區域及人口,看看有沒有被「忽視」的地方;(2) 醫療服務需求的分佈,例如在人口老化嚴重及低收入人口密集的地方,需求可能會比起其他區域更大;(3) 病人使用醫療服務的容易程度 (accessibility),如使用地理信息系統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去分析救護車、公共交通及步行前往醫院的路線及時間。 透過以上種種從地理角度出發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全面理解現有醫療服務的供求,以尋找出能最有效善用醫療資源的方案。

另一個研究方向是疾病生態學 (disease ecology),它與景觀流行病學 (landscape epidemiology) 的關係密不可分。它主要研究傳染病及流行病的生態,簡單來說,學者會探討文化、天氣及生物學上的因素如何影響疾病,例如流行性感冒及瘧疾的傳播速度及路線。透過加深對這些因素的認識,並且分析政策、經濟及社會上的掣肘,學者則可以尋找出減低感染人口的方案。

除了以上提及的研究方向,還有一個比較新的醫學地理學分支,它就是環境與健康研究 (environment and health)。學者們嘗試結合醫學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對環境災害的研究,去評估不同人口面對環境災害的風險,又或者環境災害對人的身體及精神健康的影響。核洩漏對環境的污染及健康的傷害就是一個經典例子。

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甚麼是地理 V — 文化地理學 Cultural Geography

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主要是研究人類文化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屬於人文地理學中的一個分支。很多人會疑惑文化和地理的關係,甚至將文化地理學和文化學及社會學混淆。無可否認,文化學和社會學亦有研究人類如何創造和傳播文化,但文化地理學的着眼點是文化和空間的組合。換言之,環境是如何影響文化的起源和傳播,文化的演變又如何改變空間和環境。



以全球化(globalisation)為例,科技進步打破地域距離的限制,促進全球資金、概念和人力資源的流動。全球化亦帶動了文化的傳播。快餐店的出現將西方的速食文化帶到其他國家,大大改變了亞洲人以米飯作主糧的飲食習慣, 許多大城市甚至出現快餐店林立 、 「總有一間在附近」的情況。而亞洲的飲食習慣亦反過來 改變了西方的飲食文化,例如在某些西方國家,土耳其烤肉店和中式飯店大行其道,超級市場售賣的印度和中式急凍飯盒亦深受歡迎。除了飲食文化外,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傳播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文化,例子包括日系的衣着打扮、韓流的電影和音樂、北歐的簡約風格傢俬等等。 而空間上亦因應我們對外來文化的追捧而有所改變,比如香港普遍商場內均設有各地美食的餐廳和外國知名品牌的連鎖店 ,就是一些日常易見的例子 。

全球化不單帶動了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亦催化了文化的演變。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是全球化與在地化(localisation)的結合,意思是外來文化在傳入地方時會融入當地的文化。比如麥當勞為不同國家特製菜單,包括加拿大的McLobster(龍蝦堡)、日本的Ebi Burger(蝦堡)、中國的黑白絕色堡、希臘的Greek Mac(皮塔餅代替漢堡包)和印度的Maharaja Mac(雞肉代替牛肉),以滿足當地人的飲食習慣。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甚麼是地理 IV — 城市地理學 Urban Geography

城市地理學(Urban Geography)是研究城市形成、發展、空間結構和分佈變化規律的學科,屬於人文地理學中的一個分支。由2014年開始,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城市的設計和規劃可以影響我們的居住環境,城市的環境可以影響我們的生活質素,城市的經濟和政治可以影響我們的工作。城市所涉及的範疇圈圈相扣,因此城市地理學亦與建築學、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和環境科學等等學科掛勾。若要了解我們居住的城市,城市地理學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城市地理學是利用研究城市形成和發展歷史去分析城市問題的成因,從而得出解決方法,令城市變得更宜居。比如香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現今的國際大都會,我們除了可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機遇外,亦同時面對著城市發展衍生出來的問題。香港山多平地少,可供發展的地有限。雖然較早發展的九龍和香港島密度高,但仍未能滿足人口急速增長而造成的住屋壓力。為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在1950年代推出新市鎮政策,分四期發展荃灣、元朗和天水圍等地方,目標是分散市區內的人口,並讓居民在新市鎮內能自給自足。另外,舊區亦面對着城市衰落(urban decay)、樓宇老化和人口過密等問題。市區更新(urban renewal)雖然能活化舊區,但卻會令區內樓價和物價上升,居民無法負擔繼續在原區居住。事實上,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法各有千秋,因此城市地理學不單要分析問題的成因,更評估各種解決方法的利弊,從而讓決策者制定最有利城市發展的政策。 

而更重要的是,城市地理學是一門借古鑑今的學科。城市地理學家透過研究城市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而去預測未來城市的發展,提出長遠對城市更有利的發展方向。例如,聯合國於1987年提出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主張「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時至今日,跨國企業IBM有見科技的進步而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以資訊及通訊科技作為平台去提升系統、運作和服務,達至一個相對傳統城市更具智慧的城市。政府亦有意將香港打造成智慧城市,因此在2017年制定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中推出了「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六個範疇的短、中、長期發展建議。由此可見,城市地理學並不是一門「一本通書睇到老」的學科,反而會隨着城市的變化而激發出更多新的思維和理論。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甚麼是地理 III — 環境地理學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這星期我們介紹了地貌學及氣候學等自然地理的分支,而今天要介紹的分支比較特別——它介乎於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間,甚至有學者認為它是地理的第三大分支。



環境地理學 (environmental geography),英文又名integrated geogeaphy (綜合地理學) 或 human–environment geography (人類–環境地理學)。顧名思義,它綜合了人文地理的人類社會知識及自然地理的環境知識,着重研究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及互動。

在這個人類高度發展的星球,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互動可謂無處不在。因此,可供環境地理學者研究的題目亦非常廣泛。當中,土地及能源的分佈及使用,還有林業和漁業的資源利用都是較熱門的議題。這些議題的着重點,在於研究自然資源如何在一個高度發展、人口膨脹的社會裏,被充分使用,以及它們的地理分佈,從而為決策者提供更全面的資訊。

在近數十年,由於能源危機及污染的問題,愈來愈多地理學者開始研究能源的議題。相比起較技術性的研究,地理學者更着重從社會、文化及政治方向去看能源供求及廢料處理。在六月,GEO 101將會邀請環保工程界的朋友,為我們從地理角度去詳細剖析各種可再生能源及不可再生能源的優劣。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到訪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看更多關於地理的資訊喔!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甚麼是地理 II — 氣候學 Climatology

地理,不只是研究地上的事物。除了數天前介紹過的地貌學,在自然地理學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分支——氣候學 (climatology)。

        按圖放大

氣候和天氣是兩個互有聯繫卻又不同的概念。研究天氣的是氣象學 (meteorology) ——它着重於分析及預測特定地區較短期 (數小時到數週) 的天氣,如預測降雨量、雲量及氣溫等等。而氣候學的的時間性比較長,研究的是數以十年計甚至數個世紀的天氣平均值#。它着重分析不同氣候或極端天氣的形成過程、變化和規律 (事實上,地理就是一門研究地球上各種事物的成因、變化及系統模式的科目)。不單是大氣環流,海流及人類的影響因素,如溫室氣體的排放,亦被納入氣候學的研究當中。

氣候學對人類非常重要,透過分析及預測未來的氣候,世界各地的政府能為各範疇制訂相應的長遠政策。以農業為例,如果預測到未來數十年全球暖化將會加劇,農地則有可能要遷移到氣溫更適宜的地方,或者要研究能讓農作物適應氣候變遷的科技。又以城市規劃為例,因氣候暖化會令海平面上升,沿岸城市有更大機會受到洪水的威脅,因此當局需要加強防洪設施,甚或將民眾及建築往內陸遷移,以減少性命及財產損失。

除了政策上的應用,氣候學的理論亦不時會被用於氣象學及天氣報告中。

你有否在電視及報章中聽說過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簡稱ENSO) 呢?ENSO是一個大規模影響全球天氣的氣候現象,發生週期由2到7年不等,每次持續9至12個月。簡單來說,在正常的海洋及大氣情況下 (ENSO中性狀態,見圖上) ,赤道太平洋的信風把海洋表面的暖海水從南美洲向印尼推,在西部太平洋形成低氣壓,該區雲量及降雨量從而上升。但在ENSO的情況下 (見圖下),赤道太平洋的信風較正常弱,令暖海水積聚於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暖海水蒸發後在東部太平洋形成比平常多的雨雲,從而令美洲降雨量增加,在印尼及澳洲的旱災風險亦會隨之上升。

#國際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氣候統計需要30年或以上的數據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到訪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看更多關於地理的資訊喔!

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甚麼是地理 I — 地貌學 Geomorphology


地貌學是自然地理學 (physical geography) 的一個主要分支,亦應該是最廣爲大眾認識的地理學分支。它的英文名稱 geomorphology 由希臘文 gê (地球)、morphḗ (外貌型態) 及 lógos (法則) 組成。顧名思義,這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各種地貌的形成原因、過程及改變的學科。地貌改變的主要過程包括風力作用、河流作用及板塊構造等等,而前兩者又包含對地表物質的侵蝕 (erosion)、輸送 (transport) 及堆積 (deposit) 過程。

地貌學並不只是一門術科,它源自人類對辨識及利用各種地貌的實際需要。舉個例子,在爲發電廠選址時,預測河流的改道及認識石頭的侵蝕過程可以協助工程師檢測地表及斜坡的穩定性,從而選擇最安全適合的地方。除此之外,認識地貌的形成因素及預測其改變 (例如火山爆發的機率和頻率) 亦可以協助決策者制定城市及市郊的長期發展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到訪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看更多關於地理的資訊喔!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甚麼是地理?

說起地理,你會聯想到甚麼?


作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甚麼是地理?」。不止是朋友及家人,有時候連修讀地理的學生也會有所疑惑——地理的課題包羅萬象,由自然環境(氣候、地勢及岩石等)到人文環境(城市、工業、人口及能源等),通通都和地理有關,看似沒有很明確的方向。在成立這個專頁後,亦不時會收到類似的提問。 

地理與歷史、生物學等等的學科很不一樣,它沒有特定的研究範疇,而是以時間及空間為出發點,去理解我們身處的地球、周遭環境及人類的互動、特徵及改變。換而言之,以農業研究為例,地理學的著眼點並不只是農業如何運作,而是研究農業如何與四周的自然、經濟、社會、政治環境互動,從而帶來甚麼影響及改變。以此延伸,地理亦可以作為決策者的參考,去思考如何改善人與環境的互動。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曾經說過:「地理,就係地方既道理。」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習地理可以引發我們對人類、地方、環境的興趣及好奇心,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瞬息萬變的世界,並且對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希望GEO 101這個小小的專頁能令讀者對世界有更多認識,對不同的社會議題更加關注,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環境。

 《甚麼是地理》系列文章整合

1. 地貌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57182341319761&id=524977997873529
2. 氣候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58765351161460&id=524977997873529
3. 環境地理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59238801114115&id=524977997873529
4. 城市地理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59785591059436&id=524977997873529
5. 文化地理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60975807607081&id=524977997873529
6. 醫學地理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62260754145253&id=524977997873529
7. 政治地理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64456920592303&id=524977997873529
8. 地圖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66576783713650&id=524977997873529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到訪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看更多關於地理的資訊喔!

淺談香港風力發電的發展及可行性

早在十六年前,政府已著手研究在香港發展大型風力發電設施的可行性。 關於在本港離岸興建海上大型風力發電場的研究,早已在2002年由香港機電工程署公佈。在《第一階段香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