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放大
氣候和天氣是兩個互有聯繫卻又不同的概念。研究天氣的是氣象學 (meteorology) ——它着重於分析及預測特定地區較短期 (數小時到數週) 的天氣,如預測降雨量、雲量及氣溫等等。而氣候學的的時間性比較長,研究的是數以十年計甚至數個世紀的天氣平均值#。它着重分析不同氣候或極端天氣的形成過程、變化和規律 (事實上,地理就是一門研究地球上各種事物的成因、變化及系統模式的科目)。不單是大氣環流,海流及人類的影響因素,如溫室氣體的排放,亦被納入氣候學的研究當中。
氣候學對人類非常重要,透過分析及預測未來的氣候,世界各地的政府能為各範疇制訂相應的長遠政策。以農業為例,如果預測到未來數十年全球暖化將會加劇,農地則有可能要遷移到氣溫更適宜的地方,或者要研究能讓農作物適應氣候變遷的科技。又以城市規劃為例,因氣候暖化會令海平面上升,沿岸城市有更大機會受到洪水的威脅,因此當局需要加強防洪設施,甚或將民眾及建築往內陸遷移,以減少性命及財產損失。
除了政策上的應用,氣候學的理論亦不時會被用於氣象學及天氣報告中。
你有否在電視及報章中聽說過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簡稱ENSO) 呢?ENSO是一個大規模影響全球天氣的氣候現象,發生週期由2到7年不等,每次持續9至12個月。簡單來說,在正常的海洋及大氣情況下 (ENSO中性狀態,見圖上) ,赤道太平洋的信風把海洋表面的暖海水從南美洲向印尼推,在西部太平洋形成低氣壓,該區雲量及降雨量從而上升。但在ENSO的情況下 (見圖下),赤道太平洋的信風較正常弱,令暖海水積聚於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暖海水蒸發後在東部太平洋形成比平常多的雨雲,從而令美洲降雨量增加,在印尼及澳洲的旱災風險亦會隨之上升。
#國際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氣候統計需要30年或以上的數據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到訪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看更多關於地理的資訊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