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學(Urban Geography)是研究城市形成、發展、空間結構和分佈變化規律的學科,屬於人文地理學中的一個分支。由2014年開始,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城市的設計和規劃可以影響我們的居住環境,城市的環境可以影響我們的生活質素,城市的經濟和政治可以影響我們的工作。城市所涉及的範疇圈圈相扣,因此城市地理學亦與建築學、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和環境科學等等學科掛勾。若要了解我們居住的城市,城市地理學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城市地理學是利用研究城市形成和發展歷史去分析城市問題的成因,從而得出解決方法,令城市變得更宜居。比如香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現今的國際大都會,我們除了可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機遇外,亦同時面對著城市發展衍生出來的問題。香港山多平地少,可供發展的地有限。雖然較早發展的九龍和香港島密度高,但仍未能滿足人口急速增長而造成的住屋壓力。為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在1950年代推出新市鎮政策,分四期發展荃灣、元朗和天水圍等地方,目標是分散市區內的人口,並讓居民在新市鎮內能自給自足。另外,舊區亦面對着城市衰落(urban decay)、樓宇老化和人口過密等問題。市區更新(urban
renewal)雖然能活化舊區,但卻會令區內樓價和物價上升,居民無法負擔繼續在原區居住。事實上,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法各有千秋,因此城市地理學不單要分析問題的成因,更評估各種解決方法的利弊,從而讓決策者制定最有利城市發展的政策。
而更重要的是,城市地理學是一門借古鑑今的學科。城市地理學家透過研究城市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而去預測未來城市的發展,提出長遠對城市更有利的發展方向。例如,聯合國於1987年提出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主張「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時至今日,跨國企業IBM有見科技的進步而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以資訊及通訊科技作為平台去提升系統、運作和服務,達至一個相對傳統城市更具智慧的城市。政府亦有意將香港打造成智慧城市,因此在2017年制定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中推出了「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六個範疇的短、中、長期發展建議。由此可見,城市地理學並不是一門「一本通書睇到老」的學科,反而會隨着城市的變化而激發出更多新的思維和理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